隆姓

姓氏:隆(繁体:隆)
拼音: lóng
人口:约 13 万
排名:第 391 位
常用:常见姓氏

隆姓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3912018年2014年
2013年3572007年2006年460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368

隆姓起源

隆姓分布

隆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六十八位。隆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春秋时,鲁国有一个地方名叫隆邑,居住在这里的人以地名为姓,称为隆氏。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部落有隆姓。目前全国隆姓族人合计13万(第六次人口普查),湖南人口居第一,次则四川重庆再次广西。再次陕西山东河南河北北京新疆内蒙东北等地。

隆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六十八位。隆氏族人早期主要活动在山东一带,汉、唐时在河南地区发展,并以南阳郡为郡望。汉朝时期,有匈奴族人汉化为隆氏者,至今大多分布在西北地区。到了清朝乾隆时期,有一支龙氏族人因避祸改姓为隆氏,主要居住在河北、山东交界处。而满族隆氏则多居于东北地区,苗族则世居于湘西的花垣县凤凰县吉首市古丈县保靖县等地。

隆姓郡望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戊戌,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秦朝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的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隆姓堂号

南阳堂:以望立堂。

翕然堂:明朝时,有隆光祖,嘉靖进士,任仪制郎中。因议事时识大体,顾大局,累升工部侍郎。他因和宰相张居正不和,回家隐居。不久后,又被召回,在吏部任职。凡是被张居正罢官的忠臣,他全部起用。皇帝称赞他清直,又升他为尚书。他又推荐了顾宪成、许孚远等22人。时论翕然(当时的舆论都盛赞他)。卒后谥庄简。

隆姓源流

一、ló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天津之武清、河北之辛集、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湖南之芷江、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苗族、土家族姓氏。《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春秋鲁地,以邑为氏。望出南阳。”鲁之隆邑在今山东泰安县西南。

2、又据《史记》注云:“匈奴有隆姓。隆彊(强)是也。”

3、苗族之隆姓,或改而为“龙”,分布在今湖南之花垣、保靖、吉首、凤凰、古丈一带。见《中国人的姓名·苗族》。

4、《姓氏词典》则载:“全国隆姓以湖南邵阳一带为最多,系元代隆国相的后裔,自江西吉水迁来。”明代有隆光祖,平湖人,吏部尚书;又有隆俊,永乐举人,邵武人,宣德中官监察御史;又有隆英,利津人;清代有隆于礼,任永春州吏目。

隆姓明星

隆莎

隆姓历史名人

隆姓古代名人

隆长庚清初,字大白,国相公嗣下秀房十二派孙,清初诗人。代表作有《题牡丹句》:“富贵名园种,描来别样新。淡浓春不管,肥瘦雨何因。有蕊宁招蝶,无花可赠人。经风终未落,独占四时春。”唐德益赞其像:“道貌古奇列锦屏,两朝泮水散芳馨。兴来草帖倾三峡,醉后吟诗动列星。”

隆英明代,御史。明永乐春秋中戊子科举人,任南宫县令。他勤俭节约,重视农耕,有古循吏风,为官廉介不可夺。他当县官时,京城来了两个武官,举着大令,要强占农田给军队用。隆英理直气壮地说,本县没有空余地,除了我县衙门大堂前这块草皮,其余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农田。结果隆英得胜。

隆光祖明朝,举为进士而在朝中当官,但与掌握朝政大权的张居正合不来。张居正是位有功也有过的人物。后来隆光祖重被起用,当了吏部尚书,又重新任命一大批被张居中排挤的官吏。隆光祖还向朝廷推荐了许多人才,都是能为国为民能效劳立功的人物。

隆俊明朝,永乐年间举人。

隆成明朝,宣德年间举人,官至南宫县知县。

隆琦明朝,官至泰兴县知县。

隆锦明朝,官至山东诸城县知县。

隆姓近代名人

隆观易册名经,号无誉,一字中龙,别号罘罳山人,湖南宁乡沙坪人,国相公嗣下秀房十八派孙。著有《罘罳草堂诗集》、《西征续觚》、《西征续集》、《宁夏消食录》等传世。王闿运、陈三立各有隆观易传。陈三立曾赞之曰:业业隆生,狂狷之间。固穷无恶,猎艺斯专。观俗秦坂,咏志湘川。风犹孔硕,留规后贤。《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收录。

隆子雍近代,湘西三十三位风云人物之一,人称革屯三杰入云龙隆子雍,苗族湘军少将军(老统领陈渠珍系湘西王)。隆子雍是湘西革命领袖,革命义士,湘西革屯运动发起人,湘西革屯军领导人,湘鄂川黔革屯自卫军总司令,湘鄂川黔四省边区革屯抗日救国军总司令兼第一路军副总指挥,在国民党系列任过黔军独立三十四旅少校参议黔军三十四师中校参谋,湖南陆军新编保安第一团上校团副,永绥县保靖县民众抗日自卫团上校团长。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六军暂五师二旅十一营营副营长,暂六师二旅十二营营长,暂六师二旅独立团团长,暂五师独立团团长,国民革命军七十三军暂五师第一旅副旅长代旅长,国民革命军七十九军暂六师独立团少将旅长,第九战区直属机动作战新编独立第一旅少将旅长,抗战三年军功彪炳,由上校团长拟议提名晋升少将旅长(军籍十载从1932黔军少校参议年到1942年少将旅长)。却隆子雍是湘西少有的最早的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之一早在1926年在长沙衡湘中学高二部读书时隆子雍便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长沙学生自治会主席,1927年正月提前转为共产党员。隆子雍是长沙农运工运的积极分子,1927年长沙发生马日事变隆子雍受命回籍湘西组织苗民起义。起义不遂被湘西王陈渠珍抓捕,镇压在凤凰一年半,1936年同革屯三杰吴恒良,梁明元领导湘鄂川黔四省边区的苗族发动革屯起义,领导席卷湘鄂川黔四省边区二十余县的革屯运动,各县响应者多达十多万,隆子雍一统湘西各路革屯军建立湘鄂川黔四省边区革屯抗日救国军,将八万兵马裁减为三万(减少开支精简机构)。同湘省主席何健,湘西军阀陈渠珍斗智斗勇,革屯运动历时三年湘西军阀陈渠珍最早退出舞台离开湘西到长沙挂任中将参议,省府委员。继着刘建文,陶柳,陶广刘建绪前后离开湘西,到1938年何健被迫下野,离开湖南。由张治中继任湖南主席,张治中同隆子雍签订合同协议同意废屯升科,隆子雍吴恒良亦答应接受改编东下抗日。1939年至1942年隆子雍先后参加过两次长沙会战一次浙赣会战生平战役386场,战功彪炳,先后获得陆军奖章三星,四星,五星,六星,九星宝星奖章各一座并同时获得执照证明,1940年获得陆海空甲等奖章一座,1941年因捍御外侮镇慑内乱有功特予三等宝鼎勋章一枚,一九四二第二次长沙会战结束隆子雍病逝于湘潭美国惠景医院,时年三十七岁,第九战区长官司令部追授忠勇勋章忠勤勋章各一枚。东下抗日四载军功彪炳由少校营长晋升少将旅长。(军籍十年1932年-1942年)。隆子雍中央军学第二分校毕业第四期毕业。一九四二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美国惠景医院。

隆世储革命元老隆世储(清光绪二年六月初五生)。少时家贫,做小贩为生,后与同乡洪兆麟赴岭南,应募为惠州协亲兵。隶副将方绥德,不久,方被岑春煊劾免,隆、洪等已擢为哨官,转辗入六路提督秦炳直部下,仍驻防广东。1903年,入江南武备学堂第一期,毕业后任广东右路肇庆巡防营管带、肇庆巡防四营兼罗定二营统带(统领)。1911年11月9日,在同盟会肇庆支部策动下,与李耀汉率肇庆巡防营起义,任肇罗军政分府都督。1911年12月,后任广东北伐军步队第二协协统,南北和议后任广东惠州绥靖处督办。1912年12月29日补授陆军少将。1913年8月8日加陆军中将衔。1914年6月6日晋授陆军中将,1914年12月24日任广东钦廉镇守使,后兼惠州清乡督办,驻兵北海。1915年12月23日袁世凯称帝策封三等男爵,l9l6年3月28日,他同钦廉道尹朱为潮、统领冯相荣一起宣布反袁护国,辞去镇守使职,改就安边都护使。1916年5月8日,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四省在广东肇庆共组军务院。隆世储兼任两广都司令部直辖第七师师长、北伐总司令转都护使。1916年10月7日,任南韶廉镇守使,同月21日颁给二等文虎章。1917年6月7日晋给三等嘉禾章。1917年8月,任高雷镇守使,11月21日特授勋三位。民国初年茂西匪首张玉初聚众数百人,流窜茂、信、化边界地区数年,抢劫焚杀,隆世储驻兵高州,率兵剿匪无数。积年巨匪,一朝荡平。乡民感恩在茂名观山为他立有隆公祠。1918年1月,龙济光从琼崖出兵进攻高雷,企图与北洋军阀段祺瑞遥相呼应,颠覆孙中山在广州的护法政府。1月18日进攻化县县城。隆世储率军抗击,兵败抢渡鉴江浮桥时,因桥断而溺水而亡。年四十二岁。

隆姓图腾

隆姓图腾
隆姓图腾

字母查询

隆姓图腾

隆姓图腾
隆姓图腾

字母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