翦姓

姓氏:翦(繁体:翦)
拼音: jiǎn
人口:约 3 千
排名:第 1000 位
常用:稀有姓氏

翦姓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1000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翦姓起源

翦姓分布

翦姓郡望

长沙郡:周朝时期即有该地,战国时期楚国始建郡,秦国灭楚国后承之,治所在临湘(今湖南长沙),其时辖地在今湖南省东部、南部一带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省全州市、广东省连县、阳山县、英德和江西一部分地区。西汉改郡为长沙国,并筑城。东汉仍改回为郡。隋朝初期废黜,隋大业年间及唐天宝、至德年间曾改潭州为长沙郡,治所在临湘(今湖南长沙)。明、清两朝为长沙府治。直到民国时期,长沙历经了国、郡、州、府、厅治。

范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定兴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魏文帝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范阳郡,其治所在蓟(今河北蓟县),其时辖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区、房山区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带。西晋时期改为范阳国,北魏时期复改回范阳郡。隋朝开皇初年废黜。唐朝时期的幽州范阳郡,本是幽州涿郡,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置,治所在蓟县(今北京),又名为方镇。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改幽州,并兼卢龙。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与固安等县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阳县为治所。

翦姓堂号

范阳堂:以望立堂,亦称幽州堂。

长沙堂:以望立堂。

翦姓历史名人

翦姓古代名人

翦八士元末明初,著名将领。他的祖先是跟随成吉思汗南征北战的一位名将,名字叫哈勒,先祖来自当时信仰佛教的哈密地区。哈勒曾当过西辽的高昌都督,后追随铁木真,浴血沙场,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封为折冲将军,后代世袭官职。到了元代末年时,哈勒后裔哈勒八十出任燕京总兵(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军区司令员)。14世纪中叶,元代灭亡后,哈勒八十被明太祖朱元璋起用,成为朱元璋麾下一名得力干将。由于在征战中,开疆扩土,功勋突出,朱元璋赐姓“翦”,改名字八十为八士,哈勒八十从此叫翦八士。同时,朱元璋将义女吐叶公主(大将邓愈之女)赐给翦八士为妻,取名朱氏夫人。公元1372年,朱元璋又晋封翦八士为镇南定国将军,授职荆襄都督府都督,镇守湖广辰常一带,威镇两广。1388年,翦八士与另一名将沐英出征云南时,同时捐躯沙场,葬于湖南常德东关外黄龙岗,从此,翦氏家族世代定居湖南桃源县。哈勒八十墓地有墓碑,对哈勒八十生平做了介绍,碑文大致如下:哈勒八十,字周有,原籍新疆佛教回鹘哈密人。先明勋著燕京,官拜京都总兵。从明太祖征讨,屡建奇功。后又征剿云、贵等处叛寇,旋师复命。太祖天颜有喜,以为翦除方寇,定国良臣,赐姓曰翦。公,原名八十,太祖御笔亲更八十曰八士,晋封镇南定国将军。洪武十六年春,加封太子太保,诰授光禄大夫。洪武十八年,征云贵等地,凯旋复命。洪武二十一年终于疆场。翦八士之子翦拜著也是一个虎将,在平定一次叛乱获胜回来时,却不幸掉进陷阱身亡,和他父亲葬在了一起。

翦如琰清朝,湖南桃源人,湖广督标中营千总,禁烟抗英民族英雄。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任湖广督标中营千总的翦如琰正留守在虎门,其妻张氏和儿子翦嵩芬(庠生)全部也在虎门。当时翦如琰负责虎门炮台副指挥(即监军),就在英国军舰包围虎门的紧急时刻。翦如琰带领虎门守卫将士经过17个日日夜夜的浴血奋战,击退了英国舰艇的数十次进攻。他在炮台上向将士们高呼:“有我如琰活一天,英军就莫想前进一步!”此时的如琰千总,已60多岁,他拖着沉重的身体,在硝烟弥漫的炮台上同敌人对峙。粮食、水、弹药供应不上,翦如琰就命令卫队承担送粮、供水、补充军火的任务。此时,英军调集了全部战舰一齐向我方阵地开炮,我方土炮失去战斗力,已多处受伤的翦如琰倒下了,守台将士几乎全部壮烈牺牲。在翦如琰的影响下,身为蓝翎知县的翦山学,烧毁了英国不少鸦片,先后处置了何彪、罗保德等10名为英国鸦片寻找销路的地痞黑贩,为祖国人民立下功勋。

翦姓近代名人

翦去病(1896—1928),化名陈一贯,名敦堃,又名遂如,湖南桃源人。1920年任湖南劳工评议员,1922年后,任湖南劳工会驻沪办事处宣传委员,《劳工周刊》主编。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湖南省总工会工作,同年12月当选总工会秘书长。其妻王月贞,又名王悦贞,湖南常德人,1922年入党,曾任湘阴农民协会执行委员兼宣传部部长、湘阴县特别法庭庭长,有“女县长”之称。1928年5月,由于叛徒的出卖,翦敦堃、王月贞夫妇在长沙被捕。“敬日事变”时他俩被押回常德,没过几天,就相继英勇就义于常德市的泮池街。临刑前翦敦堃高呼口号:“今天杀了我翦敦堃,廿年后我又是一条好汉。”就义时,他们夫妇分别为32岁、23岁。

翦奎午(18471949),湖南桃源人,派名万效,又名逢吉,字奎午,翦伯赞之父,教育家。幼年游泮,翌年补禀,后考入湖南优级师范学堂(今湖南大学),攻读数学专业。加入同盟会,思想一贯倾向革命,一生从事教育事业,曾出任湖南省立第二师范(今常德市一中)第一任校长,并执教数学,桃李满天下,中共领导人中,即有滕代远、袁任远、张唯一、粟裕、廖汉生等,均属其得意门生。1937年夏,出资与龙湛岑创办湖南省私立渔父中学(今常德市五中),以纪念宋教仁。解放后,郭沫若曾为其墓碑亲题“数学专家翦奎午之墓,沫若敬挽”的碑铭。

翦盖南(18821213196139),湖南桃源人,教育家。22岁考入县立初级师范肄业月余,升考常德官立中学,以最优等头名毕业。调京复试,位列最优等,奖给师范科举人,加内阁中书衔。民国元年,与宋教仁、谭延闿、黎元洪、蒋翊武诸公创办民国江汉大学于武昌,任斋务理事长,不上三月,辞职返湘。民国二年,受聘甲等工业学校(今湖南大学)物理学讲授,兼德能、瀚德两女校英文教员。民国二年下期任湖南高等师范监学,兼高师附中物理教员。民国三年上期,任湖南高等工业学校监学,下期兼英文助教,翻译书籍,民国四年,由教育部保送考取第四届县知事,签分甘肃,因交通不便,未能赴省报到,留湘听用。民国五年,任湖南财政厅清理委员兼第十区捐募公债委员。民国六年,任桑植禁烟坐办,民国七年至九年,任靖国联军湖南第三军总司令部秘书长,民国十二年任桃源杂税局文书,十四年任常澧警备司令部卫队营书记,十五年任湘西招抚使署秘书,十九年复任常澧警备司令部二等书记,廿一年冬至廿三年任常德县公安局第三分局局长。民国三十六年至三十八年任常德清真小学董事长,三十七年冬受聘常德人力车业职业工会书记,创办力役车业合作社,1954年被选为桃源县政协委员,1961年3月9日(农历正月十七)病逝,享年79岁。

翦质辅(1893813195159),湖南常德人,派名敦文,实业家。民国时期,其开办的翦质记油盐米号,为常德著名商号,十二大庄客之一。1918年创办“国民小学”,1921年异地改建为“常德清真私立务本小学”,免收学费,使回、汉贫苦子弟有了入学的机会。1931、1933年两次遭洪水冲垮,修复后又于1939年被日本飞机轰炸烧毁,当时该校的校歌是“阳山毓秀,玉带凌霄,英气壮东郊。莘莘学子,总角垂髫,联席共冶陶。学科研究,经典推敲,昌明兮吾教。义勇勤朴,穆民素照,勖勉兮吾曹。”1931年,与李仁山大阿訇在常德清真古寺创办了全省第一所伊斯兰师范学校,招收桃源、益阳、邵阳及常德等地学生60多名,一律实施免费就读,1933年,校舍被洪水冲毁而停办。资助李仁山、张春山阿訇合编出版的12册《回文读本》,在全国风行一时,先后再版九次,印数达一万余册。1934年6月18日,当选为中华回回教公会常德分会理事长。由于其兴办教育、乐善好施、接济贫困、振兴宗教等等优良品格,在常德回民与工商界中都有很高的名望。1946年,担任常德粮食业同业公会理事长。同情革命,不仅把获悉的敌特破坏革命的消息转告中共回民支部负责人,而且腾出住房供中共湘西工委办公。其长子翦万松是中共回民支部地下党员,次子翦万民,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就是个进步青年。常德回民支部地下党员王泽民,利用回民青年会总干事的公开身份,与翦万松、翦万民结成好朋友,王经常到翦家串门,主动与翦质辅接触、交谈,取得了他的信任。翦氏一家对共产党有了较高的认识,在常德临近解放时,为党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一次,启明镇(今城东街道办事处)镇长向国民党县党部密报清真小学有共产党嫌疑分子活动,县党部准备抓捕王泽民等人,翦质辅得知这一情况后,及时通知了王泽民等人,使其躲过了国民党警察与特务的迫害。随后,他将自己的住房让出一部分供回民支部成员居住和活动。当湘西工委书记方用办公和居住地存在危险时,他们又毫不犹豫地住到乡下,把住宅让出来供方用和湘西工委机关使用。他家里有单独的庭院,二层楼房,而且有电话机,这在当时是较稀罕的,长沙和外县来联系工作的地下党员,隐蔽在这所“高门大户”内,实在是又安全,又不露痕迹。常德临近解放时,东门外一带的回族贫民生活困难,到了难以维持的地步。地下党为了安定民心,找翦氏协商解决。鉴于当时市面上食盐紧张,盐价很高,他们当即无偿献出自家仓库里的10袋近2000斤食盐分给各户贫民卖盐买米,度过难关。1949年7月,解放军进驻常德城后,无米可买,征粮一时也来不及,军粮成了大问题,而这时能最快换来大米的不是金条,而是食盐。翦氏父子得知此情况后,再次献出自家仓库里的数千斤食盐,换成大米后解了军粮的燃眉之急。其女儿翦清廉1942年嫁给定中明阿訇,后随夫君出任外交官,迁往台湾。

翦伯赞(1898年4月14日~1968年12月18日),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著名历史学家,派名象时,笔名林宇、林零、商辛、饯肃端、农畴、陈思遗、太史简等。1903年入私塾启蒙,次年转入清真小学,1908年入县立高等小学堂,1910年入常德中学预科,1912年升入本科,1916年毕业后考入北京政法专门学校,月余,转入武昌商业专门学校。1919年毕业后在母校常德中学任英语教员。1924年夏,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经济,1926年回国后,投身北伐战争,在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工作。大革命失败后,开始研究历史,1929年后参与覃振等的反蒋活动。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发起组织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后任《中苏文化》副总编,从事统战工作。并撰写《中国史纲》。解放战争时期,在南京、上海和香港从事统战和宣传工作。建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曾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著有《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纲要》、《历史问题论丛》。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杰出的教育家,国学大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翦伯赞投身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为了探讨革命失败的原因,开始运用马列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历史。“九·一八事变”后,特别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翦伯赞写了大量的著作,宣传党的坚持抗战、团结和进步的方针,揭露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投降阴谋和分裂倒退活动。1940年起,翦伯赞长期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在重庆从事统一战线和理论宣传工作,进行抗战斗争。在这艰苦的岁月中,翦伯赞以极大的努力完成了《中国史纲》第一、二卷和《中国史论集》第一、二辑等上百万字的重要著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中国的奠定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解放战争时期,翦伯赞按照周恩来的部署,在南京、上海和香港继续进行统战和宣传工作,团结爱国民主人士,坚决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热情支持各地蓬勃发展的爱国民主运动和青年学生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翦伯赞在统一战线、民族团结、理论宣传和教育事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后出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和历史系主任,历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翦伯赞协同郭沫若、范文澜等,筹建了中国史学会,开展史学研究和史料编撰工作。翦伯赞宣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努力改造旧史学,建立并发展马克思主义新史学。他发表的《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论中国古代的农民战争》及有关《红楼梦》研究、历史名人评价等论文,都是为阐述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历史的论述而写的。他的《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目前史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等文章,宣传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抵制了唯心史观和虚夸学风。他认真执行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鼓励史学工作者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改造世界观,提倡老专家要认真带徒弟,青年要虚心向老专家学习,做到尊师爱生,互学互助。他在主编大学文科教材《中国史纲要》时,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孜孜不倦。文化大革命中,翦伯赞以“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名义被打倒、被迫害,遂与妻子一起自杀而死。1978年8月,邓小平亲自批示:“我认为应予昭雪”,翦伯赞的十年沉冤始获彻底平反昭雪。翦伯赞是我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国历史的老一代史学家之一,为在我国建立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他的著作共达四百多万字,是他一生献身于革命、献身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珍贵成果。

字母查询

字母查询